微信分享图

2561 潘天寿 双禽栖石图 立轴

双禽栖石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561 作品名称 潘天寿 双禽栖石图 立轴
作者 潘天寿 尺寸 66.5×45.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800,000-3,2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
1.《浙江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三集,第293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2.《潘天寿全集》第四册,第32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题识】雷婆头峰寿指墨。
【印文】潘天寿印、一指禅
从1945年前后潜心指画,潘天寿自言「乃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观其所求,乃在于变,以手指替代毛笔,创造「似生非生,似拙非拙」的效果,加之画家大气磅礡的艺术语汇,其指画造诣实已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地。
《双禽栖石图》为潘老晚年之作,全画构图简捷有力,风格凝炼、含蓄。
其指墨学铁岭高其佩,以手指蘸墨在生纸上运化。其注重墨色枯湿变化,画作上墨韵浓、重、焦、淡相渗迭,凝重生辣,粗中有细,生拙而不霸悍,有毛笔画难到之意,雅静而精致,线条的刚健、厚重,古朴、凝练、生涩、老辣、稚拙凝于一纸,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趣韵无穷。画中用指墨点簇成两只老鹫,黑乎乎的一堆,但磅礡隽永,自铸体貌。鹰鹫匍匐于石上,弓背低头,向下睨视,聚精凝神,目光如炬,展现出凛然不可侵犯之锐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山鸟不鸣天欲雪」之诗意尽在不言之中。巨石的轮廓线生拙,线质开头粗壮,中途变细,到底部又逐渐放粗,显得厚重且有力量感。融苍兰于山石之中,以相对封闭的结构方式,进行「四面包围」的造景。画面重心踞于中下部,稳健而敦实,拟人化的表达「道不在外,而在心悟」,将明清以来的传统大写意精神内涵和情感特征融入其中。浑厚古拙之大块面山石,辅以劲健爽利之线条,再间之以律动感十足的墨点,成为潘氏标志性构图。画面清新苍秀,韵味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图中以指掌运墨所产生的意韵墨味非用笔所能创造出来,这也是潘天寿指墨的价值所在。
画面留出大量的空白,这是潘天寿绘画构图的一种处理方式。空白既能表达画家的情感,又能呈现出画面的意境、意韵、含意。画外有画,无画处亦有画意。空白的大小形态变化总是与有形的物体非常融洽地配合着,将画面主体物烘托出来。画面中的空白更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能含蓄地表达画家意犹未尽的情感,这种构图方法体现了民族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

《洞庭东西山图对卷》为陆俨少1951年应友人叶藜青之请所作,画家先制《洞庭东山图卷》(以下简称东山卷),描绘苏州太湖洞庭东山胜景,复以青绿设色绘《洞庭西山图卷》(以下简称西山卷),表现洞庭西山妙境。二卷共有刘旦宅题签各一,程十发、谢稚柳引首各一,徐邦达、刘旦宅、谢稚柳、启功后跋共四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与青绿西山卷相配的刘旦宅题签、程十发引首、徐邦达后跋应为东山卷之附属,而目前与东山卷装于一处的刘旦宅题签和谢稚柳引首、后跋则应与西山卷相配。据画家在西山卷长题可知,绘制此双卷之缘起,乃为叶藜青得明末名贤路振飞《唐内侍张承业传》及释淡归《路公别传》书法合卷,叶氏身为苏州人士,仰慕家乡先贤,故延请陆俨少绘制东山卷,继而「援赵魏国故事」,仿照元代赵孟俯绘《东西两洞庭图》之举又创作西山卷,故而东西山图对卷合为一璧。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其东南部有洞庭山,是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的统称。洞庭东山,是延伸于太湖中的半岛,相传隋朝莫厘将军曾居于此,故称莫厘山,主峰莫厘峰。洞庭西山是太湖东南部的岛屿,位于东山的西北方向,与东山隔水相望,主峰缥缈峰为苏南第一高峰。洞庭东、西两山之景几乎囊括了太湖的精华,自然景观包括消夏湾、林屋洞、翠峰坞等,历史人文古迹则有法海寺、葑山寺、路文贞公墓、路文贞公祠、启园等。
东山卷兼取平远、深远二法,以自东南向西北的俯视角度描绘洞庭东山之景色。正中即为莫厘峰,其下为草木繁茂的法海坳,法海寺坐落坳中,数座殿宇半隐半现。一条公路自山中蜿蜒而出,路左侧绘牌坊一座,坊后绘平台、圆冢,当为路文贞公墓之所在。画面右下绘村舍幢幢,一人闲居其间,或喻指上款人叶藜青。山峦之后即为烟波浩渺的太湖,湖中众多岛屿、山峰罗列其间,湖面舟行点点,高耸的山峦与微若米粒的舟船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出舟远湖阔之境。
西山卷青绿设色,全以细笔绘就,精严整饬,迥异于东山卷前山后水的安排,西山卷取前水后山的布局,前景绘消夏湾蜿蜒之状,消夏湾传说为吴王夫差避暑之处,「杳弱仙乡,殆非人境」,不置一人,只绘空船十余条,增益其「野渡无人舟自横」之意境。水面以淡蓝色微微罩染,营造出极为微妙的色彩变化,如时时相异的天光云影映照在湖面上一般,精细而真实。水波纹则以淡色墨细细勾绘,无一笔懈怠处,亦无一笔板滞处,极为精心。远处岸上,茂树成丛,村舍连片,居中之山尖几欲冲破画面,此即为太湖第一高峰缥缈峰,云岚弥漫,萦绕其间,画家以留白绘云气,增加缥缈峰「缥缈」之态,同时深化了画面的层次,使得山愈远,景愈深。
1950年代,画家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进入其艺术成熟时期。1951年所作的《洞庭东西山图对卷》,当之无愧为陆俨少艺术成熟期之代表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卷以合璧对卷的形式,分别展示了陆俨少艺术盛期的两种风貌—即以东山卷为代表的收放自如的陆氏典型山水与以西山卷为代表的缜密娟秀的陆氏青绿山水。青绿一卷尤为难能可贵,因陆俨少作画重视「色不掩笔」,故青绿作品不多。他的青绿是「吸取敦煌以及唐画勾线,参以赵孟俯、钱舜举法成之,即在青绿设色中也突出线条。刘海粟一见大为赏识,谓可作宋画看。」因此,西山卷更接近小青绿的处理方式,显得明净清雅,若有书卷气流溢其间。同时画面中基本只用绿、赭二色,形成精细整洁的视觉感受。